潇湘八景”是古代文人在湖湘大地长期的山水游览活动中对湘江流域一线景观景象的意念性概括,最初由宋代山水画大家李成、宋迪前后摹绘成画,其时著名学者米芾、沈括分以诗、文描述,讴歌潇湘胜景,抒发思古幽情。这一发生在北宋的标致性的文化事件,创造出了东方特有的一种选景模式,为后世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对中国文化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代皆有才子追和,各地纷纷效仿名景。
潇湘夜雨
位于今永州市芝山区北郊苹岛。诗序、图画所写为苹岛雨中夜景。苹岛古称浮州、潇湘渚,地处湘江与潇水的汇合处,二水往来船只如梭,风帆与洲中竹木相映。夜雨注倾,行客于洲(舟)中聆听,雨声、撸声、江水声,哀怨缠绵,点点入耳,表述为一种凄凉无助的心境。
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平沙落雁
位于今衡阳市区回雁峰一带。诗序、图画所写为峰麓秋日雁景。回雁峰居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湘江自南而来,傍山北上汇合蒸水、涞水。由于地理思维的局限性,古人认为雁到衡阳就不再南飞,山因此得名。每当北方天气转冷,南方则金风送爽,雁阵南行,艳阳高照。秋天水落,江畔旷野平沙,色白如雪,芦苇丛丛,常常引来雁阵栖宿,构成一幅生动的秋雁戏沙图。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烟寺晚钟
位于今衡山县开云镇解放北路县二中内,有唐清凉寺遗址。诗序、图画所写为清凉寺晚景。湘江自紫金山麓而来,缓缓流经县城北行。晚来风急,万物入眠,惟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洪亮的声音,传的很远。江舟中的行者,在钟声中系舟或继续远行。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江天暮雪
位于今长沙市区湘江中流橘子洲尾一带。诗序、图画所写为橘子洲的雪天晚景。岁暮江空,在此东望古城,西瞻岳麓,清寒水气,萧索落木,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中的暮色烟雾弥漫,漂浮不定,似一幅淡雅悠闲的泼墨山水。潇湘清绝,独擅其间。
江天暮雪——橘子洲
远浦归帆
位于今湘阴县文星镇湘江岸边一带。诗序、图画所写为湘江临洞庭湖入口风光。湘阴是古代水驿要塞,北达洞庭,南通长沙,水域十分辽阔,历来都是渔民商贾的栖宿地。每当黄昏,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等待归船的渔妇和企盼宿客的青楼女子均伫立在晚风斜阳中,勾画出一片温馨怅望的繁忙景象。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洞庭秋月
位于今岳阳市区君山一带。诗序、图画所写为洞庭湖秋夜月景。洞庭湖湖面广阔,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深秋时节,低洼的洞庭湖平原常为冷高压控制,湿度小,多晴朗天气,湖水清澈,浩无际涯。夜深之际,一轮皓月当空,轻轻浮动的涟漪闪烁着银色的光斑;湖心的月影,如皎洁的玉璧,晶莹透亮;小巧玲珑的君山倒映在湖水中,好似水晶盘中的一颗青螺,极具诗情画意。行客或泛舟湖上,或登岳阳楼、君山远眺,均有一种迷失于山水之间而乐不思蜀的放纵。
洞庭秋月——洞庭湖
渔村夕照
位于今桃源县武陵溪一带。诗序、图画所写为洞庭湖畔河汊中的渔村小景。桃花源因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名。武陵人所居住的渔村也成为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傍晚,撒网洞庭的渔人收拾渔船,提着肥美的鲜鱼,在夕阳中踏着渔歌回家,逍遥自在,充满着湖湘情趣。后洞庭湖受泥沙淤积影响,面积锐减,地貌发生变化,“渔村夕照”遂成为沅水风光带的著名景点。现观景处在桃花源国家风景名胜区桃源山水府阁。游人登阁凭栏眺望,滔滔沅水自西向东,遭遇黄闻山绝壁而北折,在水府阁视点和白鳞洲尾之间形成牛轭湾湖,低峦曲水,苍松错落。每当夕阳西下,千山万壑静谧,江水轻缓悠扬,雾起松色朦脓,轻纱半开半蔽,田园村落若隐若现,似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田野风光。
渔村夕照——西洞庭桃源武陵溪
山市晴岚
位于今湘潭市岳塘区昭山风景区。诗序、图画所写为昭山雨晴山景。昭山一峰独立,湘江西来,绕山北去,秀美如刚出浴的仙子。每当雨后初晴,一种比烟雾还轻的岚气,从山头轻轻冒起,云蒸霞蔚与山青水碧相映衬,恍若仙境。登山顶望江亭,只见脚下壁立千仞,枝叶摇曳,江水滔滔,百帆相竞。山南依山为廓,列肆为居,商贾云集,酒旗猎然,别有一番情趣。
山市晴岚——湘潭昭山风光